我校举办中美临床医学教育与互联网医疗研讨会
何刚博士谈美国临床医学教育特点
耿庆山教授谈医生成才之路
8月9日上午,我校主办的“中美临床医学教育+拥抱互联网 对接大健康”在越秀校区举行。来自美国临床医学教育界的专家何刚博士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教授,分别围绕美国临床医学教育特点和中国医生成才之路作报告。互联网医疗领域专家陈跃进、刘建伟先生也强调了当今的医生需要学习利用互联网,抓住转型升级的机遇。我校研究生学子和医疗同行共两百余人现场聆听讲座。研讨会由研究生院院长刘金保主持。
美国临床医学培养明确细分类型
何刚博士于1989年在同济医科大学获器官移植外科专业博士学位,其后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进修,先后任加拿大达豪斯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移植中心资深研究员、讲师,并作为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对中美的临床医学教育均相当熟悉。何刚博士结合自己在美国对医学学位认证的申请与考试、科研、带教、临床工作等多方面的经验,全面地分析了中美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差异。
他指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美国医师培养细分为个体医生(52.3%)和专科医生(45%),综合医院临床型(hospitalists 32%:全日制5.6%,间接半日制23%),学术型(≦10%),领袖型(≦5%),他对每一种医师的发展方向与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他说,美国医学院四年制,最大特点是培养个体医生、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美国医疗保健主要依靠个体医生、全科医生、社区医生来完成,专科医生数量相对较少。“当然,美国也培养拔尖的医生,那就是学术型医生。他们主要在大型综合医疗中心,同时承担临床、科研、教学等任务。”何刚指出,“当然,每个大学和医院对不同类型的比例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学术型医生只需要10%的时间在临床,其他时间都要求做科研,而且需要考核成果;相反,临床型医生则主要是承担看病、开刀,而不需担任科研的主力。当然,还有临床和学术居间型的。”此外,领袖型医生虽然较少,但医学上的重大突破都来源于他们。何刚说:“领袖型医生培养则比较漫长且艰苦,所以政府会对其进行全额学费资助,比例占医学院的8%-10%,使其成长为医学科学乃至卫生管理的领军人才。”
鼓励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
在带教学生时,何刚博士直言PBL教学模式对自己“震撼很大”。他说,美国医学院的大课很少,多数是小班、小组教学,“一般不会超过8个人,并且,带教老师不会把一个病从头将到底,而是给你一些指导教材以及启发性的问题,让你带着问题去查找文献资料和学习,在课上每个人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或写篇短作业。”他说,“作为较早采用PBL的带教老师,自己感到非常受教育,在全美推行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美国的医学院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主动去寻找导师,“比如,你对皮肤科、或眼科、或放射科感兴趣,你就可以自行到相应科室去寻找导师,请他对你的学习、实践乃至生活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如果这位导师也自己的实验室或科研项目,你也可以利用假期随他进行科研训练”。美国的医学院也绝对鼓励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到临床一线学习,“比如你可以自发跟随住院医师查房,他们绝对欢迎,而且很希望医学生提问题,帮助其成长成才”。
医生与社工合作实践人文关怀
“治病并非单独针对身体上的病患,更是包括心理上的疏导。”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何刚介绍两国医学教育的结构性差异:美国更加重视精神卫生和行为医学的教育,相关科目占教学和考试内容的相当大一部分。他说,“沟通交流十分重要。美国的临床医师经常与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博硕士学位的社工合作,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处理其身心健康问题,并且从中学习和实践人文关怀”,所以在培养时,人文关怀就占据相当突出的位置,实际上是一个很高层次的要求,而不是简单地把治病理解为解说疾病发生过程、进行开药和手术。
最后,何刚表示,分享美国临床医学教育的现状并非代表美国绝对优于中国,其价值是在于促进双方“相互了解、相互分享、相互受益、共同提高”。
树立“从人材成为人才”的观念
在介绍美国临床医学教育特点之后,研讨会又请来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广东省医学会行为与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耿庆山教授为听众作“医生成才之路”报告。
成才之路是动态变化的,耿庆山教授表示应树立“从人材成为人才”的观念。他说:“‘人才’是认同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职业素养和较高工作技能,能持续地为组织创造价值的人。”“人材”是成为人才的材料,每个人都是“人材”,但需要学习转化,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他表示,无论是医院管理者还是医生自身,都要研究成为人才的需求,“管理者要做的是发现人才的需求,满足人才需求。比如,人才成长过程,总会遇到瓶颈、挫折,管理者此时应积极引导”。
学会做人的道理
至于个人的成才,耿庆山教授指出关键要素包括:内德修养的锤炼、安排时间的学问、人际关系的协调、成功机会的把握、快乐人生的境界。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会与人为善、学会与人沟通。“善是所有智慧与道德的灵魂。医生要有良知,学会与同事同行、患者家属等沟通交流,广结善缘,这与刚才何老师讲的‘人文关怀’是一致的,人文关怀是理解医学的重要环节。”
耿庆山教授多次强调“做事先做人”,他引用周恩来总理的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说:“‘有肝胆人’就是敢担当的人,要与他们交往合作;‘无字句处’就是要自己感悟,在交往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互联网+”帮助医生成才
随后,互联网医疗行业专家陈跃进、刘建伟先生先后作“拥抱‘互联网+’浪潮,迎接大健康时代”和“互联网浪潮下医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们指出互联网医疗能够使患者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医生,破除挂号难、打击非法医托,也更能体现医生的价值。互联网医疗将会改变就医模式,医生需要不断学习、跟上浪潮,让互联网帮助自己更快地成长成才。
此次前沿而国际化的讲座为有志于国外进修和了解互联网医疗研究生学子和医疗同行提供了重要资讯,更是带来了成长成才的启发性知识。
(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