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青春的风云际会
——走近我校“挑战杯”省赛特等奖团队
陈鸣宇团队课题实验
“挑战杯”省赛上的梁丽萍团队
日前,第十三届“挑战杯”省赛圆满闭幕,全省共有107所高校近万名学生参加了本届竞赛。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来自96所高校的600件参赛作品入围终审答辩。最终,我校11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并获得了2项特等奖、1项二等奖和8项三等奖的好成绩。
2项特等奖分别是南山学院陈鸣宇等同学的《肉桂醛咳嗽激发试验的建立及评价》(指导老师:刘春丽),以及南山学院梁丽萍等同学的《微创胸腔引流器械系列研究:临床使用》(指导老师:俞晓立、潘珊)。他们将代表我校参加“挑战杯”国赛。
学生科研在广医一直备受重视,然而科研的过程是艰辛的,闪耀的成果是数不清的实验中流下的汗水浇灌出来的,让我们走近特等奖团队及其指导老师等,领略“挑战杯”中广医的风采,了解科研中的不易与收获。
应用价值是科研的根本导向
科研本身就是为了实际应用而服务,我校的两个团队获得特等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
陈鸣宇团队的课题《肉桂醛咳嗽激发实验的建立与评价》,通过致咳机制的激发研究,为下一代止咳药的诞生提供理论依据。“感冒是一种常见病,标志性病症是咳嗽。每年10%至20%的成年人会感染咳嗽。针对感染三周以上的病人,临床治疗没有特效药。”谈到该课题的现实意义时,陈铭宇团队的指导老师、呼吸内科教授刘春丽如是说道,“咳嗽的发生与受体trpv1、trpa1有关。目前,国内外咳嗽激发的致咳物质主要是辣椒素,虽然辣椒素的刺激可以模拟热对咳嗽的引发,但辣椒素仅能激活trpv1而不能激活trpa1,因此我们展开实验,试图表明肉桂醛可以刺激trpa1受体,探求一个新的镇咳靶点,为下一代止咳药提供理论基础。”
在研究期间,这个团队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陈鸣宇获得了5项发明专利,收获颇丰。
“发明一定要产业化,要能够运用到临床中才会更有意义。”梁丽萍说。其团队的课题《微创胸腔引流器械系列研究:临床使用》,凭着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手术创口小而隐蔽、引流效果好、组织适用性好等优势,在他们进行研究的6年里,获得了3个国内授权专利,两项pct(专利合作协定)申请;2014年1月,成果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于6月份应用于23例临床试验。
锲而不舍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医学课题的探索难度是极大的,必须从细胞、实验动物、临床三个水平才能证明一个理论;加之本科生的经验少,知识面相对狭隘,经费也较为匮乏,这些都给做科研带来了难度。”刘春丽教授指出。
尽管如此,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效应还是一再显现,这不靠别的,靠的就是锲而不舍的坚持与追求。
大一时,怀着对科研的热情,陈鸣宇通过自己查资料、找指导老师、写标书,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很多人的标书没有通过就马不停蹄地转战下一个课题,为什么不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修正完善,等待下一年的机会?许多人的课题做了一年就草草地交了结题书,根本没有成果出现就停歇了。”
相反,陈鸣宇在一个领域探索了五年。记不清有几次,他们做实验做到凌晨,在路灯的陪伴下,疲劳的伙伴们相互陪伴着走过寂寥无人的校道。“但现在想想,一起努力的日子是最美的回忆。”每一次的小成果都能使他们欣喜万分,激励他们继续前进。然而,再好的团队也有矛盾分歧,他们会把团队里出现的意见分歧,交给定期召开的组会解决,所有成员参与讨论,“只要你说的有理,大家就会接受”。陈鸣宇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当很多同学在为实验中一些不方便的技术操作苦恼时,唯有他在努力思考对此做出改变。那一周,他只睡了八个小时,却发明了三项专利,那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他们的指导老师刘春丽也说:“这个团队总结能力很强,勤思考,会举一反三,在实验中的观察也很仔细。我能感觉到,他们对这个项目非常有热情,整个团队很勤奋,热爱探索。研究是很消耗时间的,但他们常利用课余、周末的时间来实验室研究。”正是这份热情与坚持,帮助他们获得了丰硕的果实。
梁丽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俞晓立老师的讲座后,经过考核加入“微创胸腔引流器械系列研究:临床使用”团队,并逐渐成长为负责人。医学生的课业负担大,他们就利用课余、暑假时间来做课题。此次参赛课题共耗时六年,由多名不同年级的师兄师姐共同研究并传承下来,才取得了今天卓越的成果。
对于这20多名刻苦钻研、不断进步的成员们,两位指导老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俞晓立说:“这个课题说是六年,其实再加上之前的准备时间已经差不多有七年多了。之前的师兄师姐们到了高年级,因为要接触临床没时间,所以便由师弟师妹们来接力。同时,这个团队也是一个非常团结的集体,只有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并且不断传承,才有了今天出色的成果。”
在本次“挑战杯”担任我校带队老师的校团委书记曾王兴认为,我校学生之所以取得2项特等奖的佳绩,原因有三:“一是坚持,一个科研团队就如同《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首先要有一个“唐僧”来团结队员,带领队友们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取到‘西经’誓不罢休;二是指导老师,一个优秀的老师能够帮助团队度过难关,提供必要指导,调动团队积极性;三是运气,运气对科研的成功与否也很重要,好的运气能让你有机会进入一个优秀的团队,遇上一个优秀的指导老师,让你事半功倍,让你更顺利地冲破难关。”而在这三个原因中,他强调学生的坚持是最重要的。
正如陈鸣宇所说,“科研是长期性的,需要坚持和传承,所以当成果迟迟没有出现时,不要着急,它只是在等待一个与你相遇的时机”。
科研是自我提升的高速路
科研的意义在何处,学生为什么要参与科研,这些问题常常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
陈鸣宇团队的指导老师刘春丽给予了明确的答案:“科研对于学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种意义在短期内体现不明显,但是从长期角度看,科研对考研和工作都很有帮助,有一定的科研背景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科研亦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每次在科研上取得的一点点成果都是一次鼓励,这可以激发人继续努力下去。”
梁丽萍团队的指导老师俞晓立也认同科研的意义:“做科研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巩固许多相关知识,也可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这一点对于医学生十分重要。”但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兴趣与方向的重要性,“学生做科研需要一定的兴趣,不能盲目,不要随大流”。
南山学院的有益启示
我校本次获得“挑战杯”省赛特等奖的两个团队均来自南山学院,其创建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据教务处处长李建华介绍,南山学院加入了一系列紧扣科研的课程,例如实验与动物学、医学与科学统计等,让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养成科研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陈鸣宇认为,南山学院的精英教育模式对他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小班教学让老师能关注每个同学的成长,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基础导师和一位临床导师。导师可以帮学生联系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科研、临床”。梁丽萍是大三才转到南山学院的,对其教学模式体会更深,“双语教学给了学生更多锻炼英语的机会,使得同学们在看各类外语文献时更轻松。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下,老师课前发病例,课上老师引导讨论但不会干预。这一教学模式也极大地锻炼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同学们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据悉,我校除了开办南山学院、金域检验学院外,还将与高水平的科研单机构进行人才合作包括共建生物技术系等项目,人才培养的定位会进一步提升。学校还会开放更多的实验室,更加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次“挑战杯”的好成绩与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密切相关。李建华说,“学校经常举办科研培训和讲座,着重培养同学们的科研动手能力,而且也投入了很多的经费,在物质上对同学们进行大力的支持。为使同学们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学校还不时地腾出实验室供同学们使用”。
(宣传部、学生记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