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年院士做客广医学堂 对医学后辈寄予殷切期盼
“当听到一个人有那么多头衔,说明他学问已经不多了,在没有头衔之前要好好做学问,一旦有了很多头衔,就没有多少时间、精力去做学问了……”
“医生第一单处方不是阿司匹林,不是青霉素,是关爱……”
“需要在座的,靠我们的智慧、双手,把国家变得处处都是花园……”
9月18日,巴德年院士做客广医学堂,以“医学,医学教育,医学生”为主题向大一新生分享了他的医学人生。77岁高龄的巴院士妙语连珠,以医者、学者、长者、师者的智慧和魅力感染了全场。
巴院士从3p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整合医学等概念谈起,提出了他对医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求真,人文讲善,艺术要美,而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医学是科学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所以,医学是集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为一体的伟大事业。”
“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巴院士指出医学的任务不仅是防病治病,更重要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未来医学将是基础、临床、预防相结合的崭新的3p(prediction可预见的、prevention可预防的、personalization个体化的)医学。
巴院士提出,要让最好的学生选择学医,将来让最好的医学生成为最好的医生,因为这是必然的,在全世界都是通例。医学生质量好不好,可以做如下检测:其一,是否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其二,是否可以通过全球医师标准测试;其三,是否有过硬的本领;其四,举止、行为、谈吐、修养如何;其五,是否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巴德年表达了对医学后辈的殷切期盼,希望学生有敢于担当的肩膀、坚定的意志、巨大的潜能、高度的团队精神和健全的体魄,概括为15个字:人文心、科学脑、 世界观、勤劳手、健康体。“这是一名老的医务工作者对广医新同学的寄托或期待。”
巴院士认为,医学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是渊博知识、精湛医技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生活楷模。 因此,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呼唤教师的责任心与创造力,呼唤大师级教师上课堂,呼唤大学注重自身的尊严。
他指出,除专业课程外,要医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训练机会,同时还要有一定程度的艺术熏陶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医生才可以承担医疗、教学和科研三方面任务。讲座中他还介绍了协和医科大学和浙大医学院的八年制医学教育模式,介绍了目前他正在探索的关于改革医学本科教育体系的相关研究。
巴院士说,现在的高等教育都逐渐转向“医学生为中心”,姑且把医学教育分为课堂教育、临床、职业生涯三个阶段的话,越到后面越显示出自学、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激活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
随后,巴院士还与同学们现场互动,就医学类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全科医师制度与社区基层医疗、医疗事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医患关系与医疗职业生态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言语之间无不充满对新一代医学生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盼。
巴德年简介:
巴德年,1938年出生,免疫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196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67年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82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宣传部 教务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