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的坚定足音:我校教师谈高水平大学建设
追赶前列的时代主题,激起了每一位广医人的共鸣;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大梦想,点燃了每个个体的梦想——一年多以来,广医人总结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审视自己的短板与瓶颈,凝练了发展目标与方向,正朝高水平大学建设扎实推进。
高水平大学建设将落实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教师作为学校的建设者和亲历者,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怀揣着如何的构想?谋划着怎样的举措?让我们来听听高水平大学建设花园里“园丁足音”。
晨光中的广州医科大学
凤鸣朝阳,广医大发展迎来新契机
梦想的种子早已播撒进希望的原野,广医人用辛勤的工作迎接时代的春天。此时,每一位广医人满怀期待,朝着朝阳跑去,握住一缕阳光,畅想未来。
建立一个良好的资源共享平台能有效提高我校综合水平,而广医在直属医院开展的临床学系建设正是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附属第三医院的陈敦金教授是妇产科学系的系主任和建设牵头人,他讲述了自己所理解的临床学系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之间的关系。他说,临床学系主要是通过各附属医院合作并整合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等资源,从而实现临床重点专科的有效延伸以及我校附属医院各专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达到创建一个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广医仅有妇产科的水平得到提高并不足以体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真正的高水平大学应该是全面发展、在各个领域都有所突破的大学。“陈敦金表示,“我们要运用好临床学系资源共享的优势,衔接各个学系,合理分配好各附属医院的工作,充分发挥每个医院的特长与优势,进一步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优势学科带动弱势学科发展的模式,将引导和带动我校直属医院非优势学科共同发展,最终使广医整体的水平得到提升。”
神经学系系主任、来自附属第二医院的廖卫平教授认为,临床学系的建设能提高临床和教学方面的水平,学科群的建设能夯实与扩大前期学科的优势。以神经学系为例,他谈到:该学科是二级学科,涉及范围广,能够带动影像、康复等学科的发展,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从教学的角度来讲,临床学系的组建能加强不同领域人才的交流,实现强强合作。他说:“研究者钻研的程度更深,能挖掘出新思维,提炼各学科的精髓,实现优势互补。学科群在一些研究领域,如癫痫、基因调控、严重药物过敏反应的危险基因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把这些优势都利用好,临床和教学水平将更上一层。”
基础医学(免疫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前不久,朱尔斯•霍夫曼教授也亲临免疫所指导工作。免疫学科则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及霍夫曼教授来校的双重契机下定准目标,深入研究,谋求发展。免疫所所长彭涛教授认为:“作为广州医科大学七个高水平科研平台之一的天然免疫学应用平台,在霍夫曼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确定了自己的初衷——‘实现转化型研究,加强临床与基础的联合,加强不同学院,不同医院间的广泛合作’。”
机遇是曙光,促进我校医学人文学科的蓬勃发展。卫生管理学院的徐喜荣副教授说:“医学不应当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是以人为本,具有人性的一门自然与人文交叉的科学。”
龚超副教授评价道:“我校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描绘了人文学科蓝图,这就为打造医学人文学科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提高医学生的教育质量和临床专科的服务质量,高水平人文医学学科是必不可少的。
来自预防医学学科的唐杰老师分享道:“借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春风,我校在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在国内的综合实力和学科排名、扩大其的影响力的同时,还可扩大本专业的招生规模和科研实力。”就目前来看,公共卫生学院在广医中是规模较小的学院,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陈敦金教授出车救治病人
廖卫平教授指导学生
霍夫曼教授与彭涛教授交流
发展路长,高水平大学建设迎难而上
改革之火正炽,发展之路正长,也许有险滩、激流。不回避、不气馁,是激流勇进、乘风破浪的应有态度。
“治国经邦,人才为重”,人才的重要性也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日臻明显。陈敦金教授说:“广医的整体实力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仍存在差距,其中就包括人才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方面,也有总体人员素质的差距。”彭涛教授坦言,“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研究队伍是困难的”。
医学研究每一次都是在挑战生命的难题,需要莫大的勇气去挑战未知,也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研究重大神经系统疾病致病基因与发病机制的过程,是廖卫平教授面临的一项挑战,比如致病基因的筛查,分析重大疾病模型脑组织中基因表达情况等。即便他牵头的研究已经达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但依然不敢有一丝松懈。人类基因组两万多个编码蛋白的基因,可能是有上万个有突变的,但到底是哪个突变基因致病,这是很重要的工作,但又很难确认。尽管研究的范围已经远超出神经学系,面对重重挑战,他表示,团队已经建立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临床学系的组建正好推动我们迎接挑战。伴随着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运用,这不仅给予各医院之间一次相互交流、相互提升的机会,更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研究疾病。”
医学的发展不仅仅依托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样要求医务工作者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龚超副教授看来,如何侧重医学又兼及人文学科发展就是学校建设的挑战之一。他说:“学校发展到今天成为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多学科门类大学,办学重点会倾向医学学科,然而人文学科稍显滞后。
廖卫平教授信心满满地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缺乏立足于广医的临床学系建设的方法,经验以及新型管理体制需要时间适应等问题,我有信心带领神经学系一起努力,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体制,提升质量水平,开辟出一条适合广医神经学系发展的道路。”
五十多年来,广医跟着时代一起前进,将光辉的成就收藏进自己的历史笔记。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然而随着新机遇的到来,广医又像个生气勃勃的孩子,每天都在学习与反思中成长壮大。
继往开来,广医人走创新与开放的内涵发展之路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多年来,广医这艘风雨兼程的巨轮朝着内涵式发展的方向,乘风破浪、坚定航行。创新与开放,则是航向上的两个指引“灯塔”。
“需求作为动力,带动创新,创新促进学校与医院的发展。”陈敦金教授说,临床学系要立足现在、明确目标,并学习呼吸病学系建设方面的经验,突破体制机制与发展不相适应之处,借助学系的资源来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究,加大科研项目的产出量,一步步将广州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项目。
而在神经学系廖卫平教授看来,培养创新思维是医学生学习中另一个必备要素。他说:“研究的过程正是不断摸索和思考的过程,医学生要多动脑筋,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归纳和找规律,并搞清楚其中的道理,这才是最重要的。有创造性的成果才符合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标准。”他更进一步解释,创新性的成果不单单指发表文章的数目,而是更着重于研究出别人没发现的,弄出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廖卫平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充满信心:“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推动,广医临床医学esi排名将会往更前一步,神经学系力争做到更具国际影响力。”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学系生命力的体现。对于蓬勃成长的广医学人,廖卫平指出知识学习与记忆是一个基础,需要脚踏实地去建立。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通过自己摸索,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延伸。通过开放的学习,与国内外机构的交流提升自身水平,有助于相关研究与领域的提升,达到另一个高度。
彭涛教授提到,在人才管理上,引进、培养、评估机制都可加以创新,来吸引更多人才;在研究方向上,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现实情况,确定集中若干个重点方向,努力做出让人有深刻印象的贡献。另外,他希望学校完善场地、设备等资源,加强人才的管理,让每个研究人员都更加专心自己的研究。
当前的医患关系对医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龚超副教授认为,一所高水平的医科大学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医匠,更应该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把病人生死放在心头的医生,是医学大师。他把这类大师称为“极品”。“极品”何谓也?龚超以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进行阐述:“‘志于道’即以治病救人为生平追求,为探索之规律而不懈怠;‘据于德’则为求道过程中不为诱惑而中止或改变方向,为求索医道而克服重重障碍。这些都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依于仁’和‘游于艺’则是医学生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这二者分别突出强调了医者仁心,即眼中有病人的慈悲心和如‘游’般高明的医术。”
徐喜荣副教授则从法律与心理两方面分析了学习医学人文学科的必要性。“通过对卫生法的学习,医生可以知道在执业中哪些底线是不可触碰的,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做到依法保护自己,尊重患者;医学心理学的学习也是极其重要的,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掌握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知识也可以和病人进行更加良好的沟通,这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是有莫大帮助的。”他还分享了学习医学人文的新途径:“现在是网络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关注相关公众号,阅读法治推文。此外,报纸的法治栏目、伦理栏目也是可供我们学习的资源。”当然,日常的授课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人文医学的魅力,一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无形地带给学生人文医学的“养分”,再加上互联网上的日积月累,形成人文素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针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彭涛教授认为,不仅要立足于建设自身的平台和发展自己的特色,更应该“敞开门来”,实现国际化的合作。以免疫所为例,彭涛表示,开放发展需要建立“小核心,大网络”天然免疫研发协同创新平台,“小核心”就是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大网络”就是指与校内外、国内外的天然免疫研发机构进行整合资源、无缝对接、分工协同地开展工作。在此平台上,免疫研究所力求在多年的努力后,在国际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拥有国际迫切需要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开放的、广泛的合作对建设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罗马非一日建成”,高水平大学建设是任重道远的伟大挑战,也是广州医科大学实现新蜕变的战略机遇。全校师生是矢志不渝的建设者,将迈向高水平的磐石筑牢在广医大的地基上,让广州医科大学高耸于全国独立建制医科院校的蓝天。
(宣传部 学生记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