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
4月2日,广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番禺校区举行。会议聚焦动物实验的经验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为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和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广东省实验动物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境内外特邀专家代表、实验动物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胡丙杰以及广州医科大学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共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广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幕式在番禺校区实验动物中心(二期)一楼大厅举行。开幕式由实验动物中心主任蔡哲宇主持。
朱才毅院长致辞
广东省实验动物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广东省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才毅在致辞中肯定了广州医科大学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并就我校实验动物中心高质量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设施优势支撑教学和科研工作;二是推进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为行业标准化发展提供广医经验与示范;三是建立实验动物科普基地,打造广东省实验动物行业标杆。
胡丙杰副校长讲话
胡丙杰副校长在讲话中强调了学校对实验动物中心建设与发展的重视,并就实验动物中心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出三方面要求:
一是要聚焦科学前沿,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基因组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打造开放型创新平台。
二是要增强服务能力,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资源共享机制,联动广州国家实验室及附属医院资源,推进设施智能化升级与人才梯队培养,夯实科研服务基础。
三是严格伦理规范,构建可持续发展新局面。通过探索器官芯片等替代技术,加强伦理审查与人员培训,构建规范、可持续的动物实验体系。
蔡哲宇主任主持
开幕式现场合照
参观环节:见证设施运行全流程
开幕式后,参会嘉宾分三组,沿不同路线参观实验动物中心二期屏障内外设施。通过近距离观察独立通风笼具(IVC)系统、步入式洗笼机、脉动真空灭菌器、隧道式洗笼机、氙光传递窗等先进设备的运行,参会嘉宾了解了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的标准化管理流程,并对生物安全文化长廊、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科普区和六大技术服务平台展示区等文化墙的布置表示肯定。
学术报告:碰撞前沿思想火花
大会主题报告在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主题报告围绕政策与技术创新,瞄准转化与应用,多维度阐述动物实验最新成果与未来发展趋势,紧扣实验动物伦理规范与技术创新政策导向,聚焦基因编辑、疾病模型等科研突破,精准对接新药研发与临床转化需求,报告内容兼具政策合规性、技术先进性与临床实用性。
广东省生物技术研究院朱才毅院长以“强化法律意识,提升实验动物法制化水平——《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宣贯”为题作报告
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焦仁杰所长以“经典模式生物果蝇的前世今生——从染色体-基因-突变体库到表型组和疾病模型”为题作报告
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蔡卫斌主任以“基因修饰小鼠与心血管疾病研究”为题作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刘忠华主任以“人类疾病模型制备规范和质量控制”为题作报告
五邑大学顾为望教授以“中国实验小型猪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为题作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朱孝峰教授以“铁死亡与肿瘤治疗”为题作报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魏来教授以“从科学发现到创新药研发”为题作报告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实验动物中央实验室龚宝勇副主任以“实验动物平台建设——助力高质量科学研究”为题作报告
澳门大学代云路教授以“金属配位生物材料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探索”为题作报告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赵金存教授以Mouse Models for Human Coronavirus Infections为题作报告
广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成立于1994 年,作为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的校级公共服务平台,现拥有跨校区动物设施逾2万平方米。二期全面投入使用后,整套设施总容量可达5.5万余笼位,建筑面积和笼位数量居广州市首位,并兼具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资质。
广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以智能化方式集成独立通风笼具(IVC)系统、自动化洗消等先进设备,同步构建呼吸慢病疾病模型、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显微操作、行为学、动物影像、生理生化检测六大技术服务平台。通过“硬件规模化+技术精细化”的双轮驱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为科研与教学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动物实验服务,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为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与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满足科研人员及实验室管理者在实验动物中心工作中的标准化操作需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广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工作指引手册》,内容涵盖准入培训、伦理申请、协议签订与费用预存等各环节,并对流程步骤及关键信息进行详细说明。(手册电子版可在“广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公众号获取)
《广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工作指引手册》
